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入手,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乡村颜值,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乡村新图景。
诗意栖居
行走于阡陌之间,一个个村庄镶嵌其中,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人居画中,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画卷,徐徐在沛县生态底色上铺展开来。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沛县通过系统部署、定期调度,因地制宜、示范先行,整合资源、建管并重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建设沛县美丽宜居乡村。
村子里的环境,“美了”
位于龙固镇的前程子村是古代湖陵城遗址所在地,古泗水河道至今留有遗迹,因地处边缘,村庄环境落后,房屋道路多年未整修。
今年,龙固镇以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为抓手,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在保留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利用闲置废旧物植花种草,打造小景观,同时进行墙画绘制,建设移风易俗文化广场、入口村标、东西游园、三尺巷等景点,不仅实现了前程子村绿美蜕变,也处处彰显了文明乡风。
“村里干净了,门前还修砌了花坛,出门就能看到红花绿叶,老百姓心里别提多舒坦了。”说起整治后的前程子,村民江兴红心里乐开了花。
村庄美丽了,环境卫生好了,如何巩固治理成效?“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沛城街道夏洼村给出了答案。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百步闻香,这是夏洼村村民对村庄环境的切身感受。行走在夏洼村,房前屋后草木绿意盎然,墙面彩绘相映成趣,干净的村内小道、整齐的乡村小院令人目不暇接。
2017年2月,夏洼村开始按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标准进行整村提升改造,当年获得“美丽宜居村”荣誉称号,2020年获得“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荣誉称号。为不断巩固治理成效,今年以来,夏洼村积极探索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开展以党建为引领、干群合力为主体、乡贤五老为助力的“清洁沛城”行动,推动环境整治到长效管护的有序衔接,不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果,现在的夏洼村已然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宜居村庄。
用田园风光,留住乡村诗意。我县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深入挖掘农村生活内涵和文化传承,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乡村净化、绿化、美化和文化起来,让农村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家园。
家门口的荒地,“活了”
走进河口镇孟楼村,文化墙浸润文明新风,水泥街道通村达户,房前屋后花草相映、绿树成荫,健身广场设备齐全,废弃坑塘变身美丽池塘,闲置空地变为休闲广场,人与美景相互呼应,幸福生活随处可见。
近年来,孟楼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但由于村庄面积狭小,道路狭窄,久而久之交通拥堵、停车难成为困扰村民的大问题。今年,村两委利用村庄清洁行动契机,对村内废旧坑塘、荒地等进行集中整治,改造成宽敞美观规范的停车场,同时推进村内路灯、雨污等各项配套建设、村巷街景小品提升改造等实事项目,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好评。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路宽了,水清了,景美了,居住方便了,孩子们也更喜欢回来住了。”村民张吉文感慨地说,现在公路两边、村子里都种上了树木、草坪和鲜花,卫生室和路灯也都齐全,村里的环境卫生变好了,到处干干净净,茶余饭后走一走,心情也变好了。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我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清一治一改”,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组织实施好日常“清脏”和集中“治乱”,及时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也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目前,沛县乡村初步实现了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提质转型,农民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一个个村庄,逐渐成为诗意的栖居地。
生态变革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农村要有新风貌新生活。沛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逐步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面貌,取得了农村改厕成效明显、农村垃圾治理有序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率逐步提高、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的好成绩。
老百姓的难题,“解了”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在栖山镇姜梨园村,曾经卫生堪忧的农村厕所经历了一场“蝶变”。栖山镇将“厕所革命”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等广泛宣传发动,引导群众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同时为保障户厕改造高质高效推进,抽调镇、村(社区)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多个监督小组,确保定好点、挖好槽、选好型、施好工,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现在,改造好的厕所通过验收后已经陆续投入使用,“焕然一新”成为不少村民对它的评价,很多人夸赞改造过后的厕所卫生好,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舒适了。
“小厕所,大民生。”今年以来,沛县坚持把“厕所革命”作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农村“厕所革命”快速推进,千村万户经历蝶变,“厕所革命”带来的乡村文明新气象,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目前已完成改厕28727户,其中新建户厕6428户,整改达标户厕22299户。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补齐民生短板,沛县还扎实推进农村公厕建设和管护工作,共建设1645座水冲式公厕,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
垃圾桶里的垃圾,“值钱了”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些现象在农村已经成为历史。在安国镇刘邦店村,家家户户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道路两旁是绿树鲜花,门口都放置了垃圾收集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让村民们生活有了新变化。
垃圾不再是完全的废弃物,也能变废为宝。现在,用积分兑换日用品的场景,每天都在安国镇各村(社区)上演。安国镇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让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成为了现实。
现在,在安国镇,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安国镇通过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将村庄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各村都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户“门前三包”等制度机制,同时还建立便民超市,推出了“以积分换物品”的正向激励机制,用实打实的“内外合力”给老百姓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惠及千家万户而庞大、复杂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我县将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定期对村民宣传培训,组织村民参加村庄环境、垃圾分类现场评比,提高村民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党员干部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共同治理,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群众普遍赞许,“人人爱环境、户户比清洁”的氛围越来越浓。
地下的雨污水,“分手了”
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是完善农村排水系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
在汉源街道韩楼村,提到村里的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村口晒太阳的村民们都露出了笑脸。这项利民工程彻底改变了以往夏季汛期村庄存水的问题,为老百姓营造了一个美丽宜居生活环境。
韩楼村以打造特色田园乡村为契机,根据村情因地制宜、创新思路,从群众需求出发,把解决“污水排放”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道路硬化、实施雨污分流等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让民生幸福既有“里”也有“面”。
沛县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相结合,坚持科学筹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不断破解难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全县涉农行政村368个,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440套,服务自然村545个;镇区周边自然村纳管60个,累计自然村治理615个。累计铺设管网1400公里,入户收集7.5万户,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规模3.2万吨/日。
2023年,五段镇全镇36个自然村建成1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3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8个市级美丽宜居村,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向全省推介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供各地学习借鉴;第十二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敬安镇赵庄村赵庄、大屯街道关庄村董庄上榜;沛县微山湖沿线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成功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培育名单,成为苏北唯一的第一批省级试点……越来越宜居的环境,越来越美丽的家乡,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更激发着村民们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任练)
上一篇:魏庙镇拟被命江苏省卫生镇
下一篇:沛县:三馆发力文化生活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