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人民日报》19版刊登《基础设施升级 乡村宜居宜业》一文,文中关注了我县农村垃圾分类处置做法。
江苏省沛县龙固镇镇西社区村民刘一龙,每天吃过晚饭,总要拎着厨余垃圾出门,来到垃圾收集分类亭,由专职环卫人员将垃圾扫码称重,投入对应的垃圾箱,“垃圾不过夜,分类后再丢弃,还能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村民富起来,乡村也要美起来。在沛县,分布在各个村居的垃圾分类亭,是农村垃圾分类便民服务网的一个个节点。县城管局副局长马艳美介绍,通过“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的运行体系,打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最后一公里”。
垃圾收集后怎么处理?镇西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祝令民说,厨余垃圾由专门的收运车送至厌氧发酵池或阳光堆肥房,有害垃圾送至镇有害垃圾归集点,可回收物送至镇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在镇西社区,除了日常生活垃圾,还有不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如何就地变废为宝?
走进广源畜禽专业合作社,占地30亩的养鸡场井然有序、不见粪污。“养了几十年的鸡,从最初1000多只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只,多亏有这套鸡粪处理设备。”合作社理事长吕其建说。2019年,合作社在养鸡场建起有机肥生产车间,总投入200多万元,政府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项目补贴50%。
吕其建介绍,鸡粪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全密闭的发酵池,经过25天翻抛发酵,完全腐熟的鸡粪送入成品堆放车间。发酵过程中的尾气则被集中处理,确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目前,这套设施每年能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3000吨。
“垃圾有了好去处,村里环境也明显变好了。”刘一龙感慨。前两年,他家门口堆了不少建筑垃圾和杂物,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如今,垃圾清运干净,栽花种草,垃圾池变成一个小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