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览 > 联播 > 沛县移风易俗“组合拳”打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沛县移风易俗“组合拳”打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时间:2025-07-21 作者: 阅读:

今年以来,沛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出移风易俗 “组合拳”,通过文艺浸润、典型引领、制度规范等多元举措,让文明新风从舞台走向生活、从理念化为行动,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杨屯镇:文艺汇演润民心 文明新风吹万家

“台下看得入神,台上演的就是咱身边事。”刚看完杨屯镇 “移风易俗润民心 文明乡风促振兴”主题演出的村民张春华,对小品节目赞不绝口。这场演出中,戏曲、快板等多个节目轮番登场,将彩礼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以艺术化方式呈现,让在场群众在欢声笑语中领悟文明真谛。“节目既好看又有教育意义,我们要自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张春华说。

这样的文化惠民演出已成为我县移风易俗的重要载体。我县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将村民身边的文明故事改编成节目,用乡土语言讲清大道理,让移风易俗理念借助文体活动走进寻常百姓家。

如今,从集镇广场到村口百姓大舞台,一场场演出如同春雨,让新时代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浸润人心。

张寨镇:头雁领航树新风  创新载体破旧规

近日,在张寨镇“移风易俗扬新风”主题活动现场,全镇29个村(社区) “大佬执”积极参与,既当学员认真听讲,又当讲师分享经验,通过双向互动推动文明新风的传播与实践。

近年来,张寨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作用,培育出一批“文明带头人”。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走村串户讲解移风易俗规定;也是实践示范员,在自家红白事中带头践行新规;更是矛盾调解员,及时劝阻铺张浪费行为。在这些人的带动下,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新风尚在全镇蔚然成风。

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张寨镇不仅注重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更通过创新实践让文明新风真正落地生根。该镇李庙村打造 “忆苦思甜大食堂”,探索出一条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在这里办酒席,水电费由村集体负担,烧火做饭都有人帮忙,比去饭店省一半钱!”李庙村村民王辉对“忆苦思甜大食堂”赞不绝口。不久前,他在这里为儿子操办了一场体面又节俭的婚宴。

为有效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李庙村依托“忆苦思甜大食堂”这一载体,通过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双管齐下,与每户村民签订《移风易俗约定书》,明确规定 “小席改成一锅汤、正席不超400元、用烟不超20元、用酒不超50元、随礼不超100元”等具体要求,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有了可操作的规范标准。

自投入使用以来,大食堂已承办红白喜事80余起,席桌数量减少了40%,既减轻了村民负担,又培育了文明新风。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原本为解决红白事大操大办问题而设立的食堂,也成为该村红色文旅产业的重要配套,每年为村集体增收十余万元。

河口镇:村规民约立新矩 移风易俗见实效

“红白事,要从简,不攀比,不浪费……”河口镇郑庄村的大喇叭里,自编顺口溜循环播报着《郑庄红白事公约》。这段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是村委会联合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制定的 “硬杠杠”,每周五至周日准时响彻村落。

作为河口镇移风易俗示范村,郑庄村的秘诀在于“制度先行”。村里不仅成立由村干部、老党员、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推行《郑庄红白事公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还根据实际情况和村民反馈持续优化公约内容,同步建立起 “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 的全流程管理机制。“以前办事讲排场,现在省钱又省心,大家打心眼里拥护。”红白理事会成员韩方彬坦言,“自从推行公约后,村民负担减轻了,风气好转了。”

行走我县乡村,婚事新办的简朴婚礼、丧事简办的文明殡葬、邻里互助的温暖场景处处可见。从文艺浸润到典型引领,从制度约束到实践养成,我县移风易俗工作正以春风化雨之势培育着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这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乡风文明的新图景在微山湖畔徐徐展开。(朱芙)


扫一扫手机打开